附近找人睡觉电话-附近200米约爱电话,500元四个小时快餐不限次数,51茶楼最新版本

传承与创新——梁昌华的版画创作之路
2025-03-04

传承与创新——梁昌华的版画创作之路

刘前凤    重庆美术馆(重庆画院、重庆国画院)副研究馆员

27

摘要:梁昌华现任重庆美术馆(重庆画院、重庆国画院)典藏部主任,同时也是重庆画院的专职艺术家。1991年梁昌华到綦江文化馆工作便开始学习农民版画,1995年进入重庆国画院工作逐渐走上专业创作道路,2006年重庆画院成立后他成为了画院专职艺术家。三十多年的版画创作生涯,他一直致力于版画的传承、探索与创新。他的版画从綦江农民版画入手,融合了民间美术、油画和国画等画种的技法,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本文根据对梁昌华的访谈内容,简要介绍梁昌华的版画创作生涯。

关键词:綦江农民版画;南岸农民油画;重庆画院;民间美术传承

 

梁昌华1972年生于重庆綦江。现任重庆美术馆(重庆画院、重庆国画院)典藏部主任。2007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一级美术师,重庆画院版画艺委会委员,重庆市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委员,重庆首批“青年文化优才”。

梁昌华从1991年到綦江文化馆工作,便走上了版画创作道路。三十多年来,他从民间美术工作者蝶变为画院专职艺术家,创作了大量贴近社会生活和时代的版画作品,参加了多项国家级和省市级展览并获奖,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体育博物馆、今日美术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浙江省美术馆等各大国家级、省级美术馆和博物馆收藏。本文结合梁昌华的三段工作和学习经历,回顾他三十多年的版画创作之路。

一、与版画结缘——传承綦江农民版画

梁昌华与版画结缘是从他毕业后到綦江文化馆工作,开始学习印制綦江农民版画开始的。20世纪90年代初,綦江文化馆需印制一批綦江农民版画,十九岁的梁昌华于1991年来到綦江文化馆工作,迈出学习农民版画的第一步。

(一)学习綦江农民版画

梁昌华从小生活在綦江农村,农村的生产生活经历成为他人生宝贵的财富,綦江的山川风貌和风土人情也成为他今后艺术创作的沃土。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推广,农村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农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改善,农民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增强,群众文化活动逐渐丰富。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綦江文化馆的组织和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四川美术学院、重庆市群众艺术馆和重庆市美术家协会等单位辅导下,綦江农民版画蜚声国内外,不仅在中国美术馆展出,还远销海外,在美术界产生很大的反响。著名美术家蔡若虹在观看綦江农民版画展后,曾撰文写道,“艺术作品的产生,并不单独依靠作者具有高深的技术修养,主要依靠作者有一个精神饱满和感情丰富的内心世界”。他认为綦江农民版画的特色就是,“形象上的‘不似之似’,来源于生活中的‘神与物游’;艺术的稚拙、天真,离不开情感的稚拙、奔放?;鹑鹊纳罾硐牒透叨鹊囊帐醺爬ㄏ嘟岷希质抵饕宓乃枷肽谌萦肜寺饕宓谋硐中问较嘟岷稀?。 著名文艺理论家王朝闻也曾高度评价綦江农民版画,“生动活泼以至俏皮,显示着人民群众出色的艺术才能?;娓挥诿窦涿褡宓纳?,很少受到某些艺术教条的拘束?!薄爸挥薪岷献髡叨杂谏畹母惺芊矫娴奶厥獾?,才更能认识这些农民版画在传神方面的优越性?!?sup>②

早在读书时,梁昌华就见证了綦江农民版画的兴起与繁荣,对版画的创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80年代,綦江乡镇的文化站不仅开展农民版画培训,还设有陈列室展示学员的成果。每当经过文化站陈列室,梁昌华常常流连忘返。綦江农民版画不仅作品题材贴近生活、生动有趣,而且构图简洁、色彩明快,一下子就深深地吸引了梁昌华,艺术的种子在他心中开始萌芽。

到綦江文化馆工作后,梁昌华首要任务是学习版画的印刷技术。他十分热爱这份工作,立志学好綦江农民版画,经常待在文化馆学习版画印制。早上五六点起床,有时候印到晚上十二点,看似枯燥的工作,他却乐此不疲。虽然他之前没有接受院校专业的美术培训,但通过在綦江文化馆印制农民版画的大量实践,他逐渐熟悉了农民版画的构图、色彩运用等基础知识。在文化馆老师们的热心指导与鼓励下,他开始拿起刻刀,尝试创作。

(二)第一幅作品《爷孙乐》

梁昌华对创作的第一幅作品记忆犹新?!芭┐甯辉A?,家家户户都鸡鸭成群,鸡下蛋了也要炫耀一下,在院坝里得意地唱歌跳舞,顽童听到歌声赶快到鸡窝里寻找,刚才大母鸡下的蛋,拿起蛋给爷爷,爷爷笑得合不拢嘴?!毕胂笞耪饣独值某【埃醋髁说谝环┟癜婊兑锢帧?。这是他第一次搞创作,在技法和构图上都比较简洁。作品主要用的块面颜色,以深蓝色做底,人物刻画通过冷暖色彩做了简单对比,小孩活泼天真,衣着橘红色块面处理,爷爷沉着慈祥,衣着处理为深色,而鸡蛋和人物面部没有过多的处理,基本都处理为白色。尽管技法还比较生涩,画面大多也是根据自己的想象直接地表达,整幅作品看起来还不算太成熟,但这幅作品却得到了文化馆老师们的广泛认可,就此点燃了他的创作激情。

(三)早期农民版画创作

从1991年到1993年,梁昌华在綦江文化馆工作了近3年。这是他创作生涯的起步阶段,他潜心学习和传承綦江农民版画,以农村的生产生活经历为创作素材,这一时期创作的作品也大多表达了农民对农村经济发展,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的喜悦之情,画面朴实而有趣。在学习綦江农民版画的过程中,他逐步意识到可以在创作中吸收木雕、石刻、年画、剪纸等民间美术的表现手法,于是陆续尝试创作了多幅农民版画。

二、油画与版画——南岸农民油画学习

1992年底,南岸区文化馆组织辖区农民油画培训,同时召集艺术爱好者参与,在黄桷垭镇文化站办班。因为南岸农民油画和綦江农民版画在创作题材等方面有相似之处,抱着增长见识和提升专业的想法,梁昌华来到南岸区黄桷垭镇文化站学习和创作油画。

(一)油画创作尝试与收获

开始油画创作后,梁昌华发现油画创作和版画区别很大,最直观的差别就是材质。他刚开始采用比较简陋的制作方法,把自家的夏布蚊帐铺在硬纸壳上做成肌理,再借用綦江农民版画的色彩理念和画法,创作了几件油画。1994年夏季,“重庆南岸农民油画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他的两件油画作品——《大丰收》《年年有余》成功展出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1995年他创作的油画《九盘山上迎红军》入选了市里举办的展览并荣获纪念奖。

(二)农民油画与版画融合

南岸农民油画的学习和创作,看似与版画没有关联,但经过梁昌华的实践和领悟,为他后面在綦江农民版画语言的探索注入了新的活力。他特别喜欢梵高的作品,坦言梵高的《星月夜》曾对他触动很大。在他进入重庆国画院后,创作的版画中厚重斑斓、重重叠叠的处理效果就源自于油画创作的色彩训练。綦江农民版画和南岸农民油画虽是不同的画种,但都有民间元素,在构图方式、颜色的堆叠处理和技法的夸张变形等方面有相似之处,可以融合互鉴。

梁昌华早期的作品都比较单纯,构图简洁,善于夸张变形。进入画院前,他的绘画表现方式比较直接,以他熟悉的农村生产生活场景为素材,创作了许多反映农村丰收和节庆等题材的作品。以他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的两件油画为例,《大丰收》表现的就是一群农民丰收的景象,有的在收割,有的在挞谷,有的在收草,有的在晒谷……另外一张《年年有余》,描绘了农村里一群可爱的小朋友在节日来临之际,手里挥舞着金鱼灯笼,在锣鼓齐鸣的喧闹声中,一边舞灯,一边欢庆的场景。他希望通过画中农村欢庆节日的氛围,表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两件油画作品是他创作农村丰收、节庆题材作品的开端,梁昌华热衷创作这类题材,技艺越发精湛,他的作品中洋溢着劳动人民对丰收和节日的喜悦,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2000年后他创作的《贺丰收》《金秋》《人欢鱼跃》《赛龙舟》《欢庆》等都是这类题材作品,都入选了国家级展览。

三、融合与创新——专职艺术家之路

(一)传承綦江农民版画

1995年梁昌华进入位于渝中区两路口的重庆国画院工作,这是他版画创作道路的重要转折。梁昌华最初是以临聘人员身份招进画院,主要从事一些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但他并没有放弃热爱的创作,利用业余时间创作油画和版画。结合到自己的人生阅历和创作经历,以及綦江农民版画浓郁的地域特色,他决定继续在綦江农民版画和自己熟悉的粉印木刻领域探索和创新。由于到国画院后结识名家大师的机会增多,看到的优秀美术作品也更广泛,在新环境的熏陶下,他对自己的创作有了更高的要求,开始有了精品创作意识,在作品构图和技法上比以前更细致。

备战第九届全国美展时,重庆国画院组织了专门的创作队伍,梁昌华积极参与其中,从熟悉的领域入手,创作了一幅表现大丰收的场景——《金秋》。这幅作品的构图吸收了他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的油画《大丰收》,同时融合了綦江农民版画的表现方法。与之前油画粗犷的风格不同,他用刻刀以更细腻的方式,注重在刻和印制上下功夫,反复地堆叠色彩,也沿用了綦江农民版画的鲜亮风格。经过反复打磨推敲,这幅作品荣获重庆市第九届全国美展选送作品展优秀作品,2006年这幅作品又与《花开四季》一起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十九次新人新作展。

花开四季  版画  100×100cm  2006年

《花开四季》 版画  100×100cm  2006年

他在国画院工作期间,受到国画家们的影响,还尝试过工笔画,至今在他创作的部分版画作品中,常常使用了工笔线条处理的技法。此外,由于工作环境的影响,他观察到国画院专业画家在创作时,从草图构思到正式创作整个过程都非常严谨,经常召开看稿会讨论,因此,他也非常注重作品构思阶段。从最初的草图到最终的印制效果,反复推敲,反复试验。2001年,他创作的版画《二龙戏珠》,经过激烈的角逐入选了全国第五届体育美展。之后他开始尝试民间体育类题材,创作了《赛龙舟》《赛马图》等,作品并参加了众多重要的展览赛事。

(二)赛龙舟系列

赛龙舟系列是梁昌华的代表作,他创作了一系列赛龙舟题材的粉印木刻版画。第一幅《赛龙舟》是2005年创作的,画面主体为三支龙舟队伍。创作这幅作品时,他想表现许多龙舟手一起划龙舟的热闹场景,通过刻画龙舟手比赛时的欢乐,表达劳动人民以苦为乐,寄托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以及团结奋进、齐心协力的精神。除了龙舟,重点就是龙舟手,他在人物形象、动作的设计上,总体讲究对称,考虑到既统一协调,又有区分。为增加动感,他在画面里加入鱼的元素,在龙舟周围,一群鱼儿随着龙舟选手们的锣鼓声,伴着船桨激起的浪花欢快地向前游去。此外,在河岸边用荷花元素,形式感更强,赋以美好的寓意,为画面增添了一份诗情画意。在用色上,他调制了一种薄金色的底子,将河水处理为浅蓝色。在技术上,运用了错版法,让水波和鱼有了浮雕感。作品色彩稳重,层次饱满,从刻制到印刷他都付出了极大的精力,最后作品入选了第六届全国体育美展,并被中国体育博物馆收藏。

赛龙舟 版画  73×73cm  2005年

《赛龙舟》 版画  73×73cm  2005年

由于第一幅《赛龙舟》是方构图,画面比较紧凑,他又尝试用立构图拓宽画面,于2009年创作了《赛龙舟之二》。这次,他将画面划分为天空、水面和水下三个层次。在天空中增加了飞鸟,河岸边是参差不齐的竹林,河水他采用银色底子作为水的肌理,河面上保留了鱼的元素,至于画面主体龙舟和人物处理方面,龙舟只画了局部,露出龙头和部分船身,减少人物数量,稍微放大形象。这幅作品比第一幅的形式感更强,飞鸟、游鱼和龙舟手们富有动感的节奏,欢快的氛围跃然纸面。这幅作品入选了第七届全国体育美展,后来还参加了“农民画时代,时代画农民全国绘画展”,并荣获优秀奖。农民画时代展览由中国文联主办,展出作品包括罗中立和方增先等名家的农民题材作品。《赛龙舟之二》后来也被浙江美术馆收藏,编入画册出版,并在《美术》杂志发表。

赛龙舟之二   版画  73×100cm   2009年

《赛龙舟》之二  版画  100×73cm  2009年

第三幅赛龙舟起稿于2015年,梁昌华用了近两年的时间才完成创作。当时梁昌华已经任职重庆美术馆创作部副主任。2013年重庆美术馆成立,重庆美术馆与重庆画院、重庆国画院形成三块牌子,一套班子的运行机制,办公地点搬到了解放碑国泰艺术中心。创作这幅作品,他的初衷是为参加一个全国性展览而准备。由于前两幅赛龙舟都是表现局部,他认为画面不够完整,不太满意。这次,他决定从版面上突破,尝试刻制大版面,采用138×93cm的尺寸。在纸张材料上,采用了宣纸,颜料中加入了银粉。画面上他巧妙组合了七支完整的龙舟队伍,近百个龙舟选手有序地重叠,在气势上比前面两幅赛龙舟更足,飞腾的鸭子和欢跃的鱼儿与龙舟队伍组成一幅生动而完整的画面,以夸张的方式表现了龙舟比赛你追我赶激烈而欢快的氛围,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愉快的观感体验。这幅作品名为《鸢飞鱼跃闹端阳》,入选了中国美术馆举办的首届青年美术家作品展。虽然创作这幅作品对他而言具有较大的难度,但磨炼了他在创作中不断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决心。《鸢飞鱼跃闹端阳》后,他还创作了《端阳胜景》,在2020年尝试加入一些实景元素,以夔门为背景,创作了《夔门竞渡》。

鸢飞鱼跃闹端阳  版画  93×138cm  2015年

《鸢飞鱼跃闹端阳》 版画  93×138cm  2015年

(三)形成自己的版画语言

梁昌华在创作上除了延续綦江农民版画和南岸农民油画的技法外,一边通过虚心学习和勤奋创作提升创作能力,一边创新技法和追求变化形成自己的版画语言,“把粉印版画推向极致,而且保持了綦江农民版画朴实、灵动、幽默、稚拙的审美内核,充分运用了现代艺术的构成设计、重叠有序、反复套叠等表现法则?!?nbsp; 在配合画院工作的基础上,他又结合时代和生活,创作了一些反映时代和城市变化的主题作品。因此,他在作品的幅面、材料乃至格调和角度等方面努力探索。

在作品的幅面方面,以前在綦江文化馆时,因为创作能力等方面的限制,和其他学员创作者一样,构图相对简单且作品尺寸偏小。学习农民油画后,他开始训练大场景和多人物的构图,突破以前在綦江创作农民版画时的限制。从1999年创作的《金秋》到《贺丰收》《普天同庆》《花开四季》《巴山五月》《赛龙舟》等版画作品构图基本都是多人物的组合。进入画院专业创作后,他更加刻苦提升自己的创作能力,在大量的创作实践中,积累了印制大尺寸的版画作品的经验。

巴山五月  版画  73×73cm  2008年

《巴山五月》 版画  73×73cm  2008年

在版画材质选择方面,进画院之前,他常使用图画纸、版画纸等材质印制版画,没有尝试过宣纸。因为宣纸易吸水,很难掌握水分,容易坏纸,且上色的难度较大。考虑到宣纸在保存和装裱上更有优势,他决心攻克这个难关。经过反复实验,他选择了较厚的麻宣纸作为版画印制的材质。从2016年创作《端阳胜景》开始,他陆续使用宣纸来印制版画。

在色彩的运用方面,他综合国画和丙烯颜料等,为作品增添了国画的雅致感,在民间美术和院体美术间寻找到一种平衡。他在印制版画时也追求变化,不同印数的版画间都有一些细微的差别,特别是色彩的运用,由于每次融合了不同质地的颜料,因此产生不同的效果。他喜欢使用金粉等材料做底,一方面增添画面效果,另一方面起到肌理光感的作用。

在创作视角方面,他也发生重要的转变。进入画院前,作为民间美术创作者,他作品的题材大多为表现民间民俗活动、农村生产生活等綦江农民版画那一套叙事体系,在成为画院的专职艺术家后,除了上述题材外,他关注的领域更广泛,更多地关注时代与人民,尝试创作一批反映重庆城市与农村的新变化、文旅融合等题材的主题作品。因此,创作风格也逐渐由夸张变形引入现实生活。

2012年,他参加了重庆市文广局组织的美术、摄影代表团队到西非贝宁考察。贝宁之行他收集了许多素材,观察到贝宁人在肤色和外形的民族特征,在服装搭配色彩绚丽独具一格。特别是贝宁人赶集用头顶、手提、背扛物品穿梭于大街小巷,勤劳善良的形象让梁昌华深受触动,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回国后他立刻创作了《贝宁风情系列》。他运用国画水墨效果和版画水印相融合,使传统版画显得更加生动有趣。为反映当地的风土人情,他基本客观地刻画了贝宁人的形象,人物造型没有做太多的夸张变形,略有处理但倾向写实,人物面部和身体色彩使用墨汁上色,背景统一处理得较为干净淡雅的浅黄色。采用国画水墨效果和版画水印相融合,使传统版画显得更加生动有趣。

(四)新的探索

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庆画院积极响应号召,以党和国家的文艺方针政策为指导,开展了扶贫主题采风写生创作项目。在画院组织的文化下基层和采风活动中,梁昌华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了不少反映脱贫攻坚的作品。2020年在酉阳车田乡开展的文化助力活动中,他创作了酉阳车田系列作品,如《车田绣娘》《车田秧歌》《玉米熟了》《车田牧歌》等。

车田绣娘  版画  110×93cm  2020年

《车田绣娘》 版画  110×93cm  2020年

近期,梁昌华的版画创作又有了新的探索。他开始关注文旅融合、城市建设等题材。特别是文旅融合系列,以重庆著名的人文建筑和自然风光为素材,创作了《湖广会馆》(2019年)、《洪崖洞》(2020年)、《重庆人民大礼堂》(2021年)、《国泰民安》(2021年)、长江索道(2021年)、《朝天扬帆》(2022年)、《驶向春天的列车》等作品。在城市建设题材,有《建设者》(2018年)、以及反映璧山有轨电车《璧山新貌》(2021年)。

国泰民安  版画  93×93cm  2020年

《国泰民安》 版画  93×93cm  2021年

四、结语

回顾梁昌华三十多年的版画创作道路,从传承綦江农民版画到探索、创新,形成自己的版画语言,都离不开他对艺术和版画的执着追求,离不开他对家乡和生活的热爱。他勤奋刻苦,创作了许多大众喜闻乐见的题材,不断超越,突破了农民版画的界限,在多个国家级、省市展览脱颖而出,凭借优秀的创作能力走上专业画家的道路。梁昌华早期的作品以民间美术传承为主,表现民俗文化、传统节日等题材,表达农民对改革开放后新生活的喜悦和期盼;进入画院后,他加强精品创作意识,努力提升创作格调,在传承民间美术的同时,致力于探索创新,在材料、色彩等方面不断实验,把早期生活和工作学习经历都融入到创作中,终于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他的作品,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真善美的审美理念,并将传统与现代,生活与创造进行了有机结合。如今,他的创作趋于成熟,技艺愈发精湛,他积极承担起画院艺术家的职责,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了反映城市变迁、都市风景、农村新象、日常生活等题材的作品。艺无止境,梁昌华坚守自己创作的初心,忠于内心的感受,从民间美术传承者到画院艺术家,用作品至真至诚地记录时代和生活!


①蔡若虹.农民画打开了艺术创造的新局面——看綦江县农民版画展[N].人民日报.1984-1-23.

②王朝闻.因势利导[N].四川日报.1983-12-18.

③李毅力风起巴渝——新时代精神图景·梁昌华[EB/OL].[2023-5-26]. https://mp.weixin.qq.com/s/CunzSVXgeMezIrevBkGgrg.

图文:刘前凤
发布:伍欣
一审:王岚岚
二审:高冠峰
审定:唐德福
签发:王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