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者:四川美术学院绘画与书法艺术学院教师、艺术家 李杰
采访者:重庆美术馆(重庆画院)三级艺术研究、《重庆美术》编辑 李晶
时间:2024年5月14日
地点:四川美术学院虎溪公社李杰工作室
李晶:感谢李老师抽出时间接受我们的采访。今天将主要从您的艺术历程、绘画创作来聊一聊您的作品以及对艺术创作的看法。请问您是从何时开始接触、学习国画的呢?
李杰:2001年我报考了四川美术学院国画系,但当年入学时并没有一开始就进入国画系。那时候学校原计划要求一年级上基础课,国画、油画、版画都需要学习,到大二的时候才可以选择深入持续地去专门学习某一个门类。但是军训前忽然召集大家填志愿分学科,三个系的负责人分别对大家做了介绍和动员,通过对专业学科设置和学科情况的初步了解,我第一志愿就报了国画专业。
李晶:您在进入川美之前,是否接受过绘画方面的训练?
李杰:我中学的时候开始画画,国画启蒙老师是我高中时候的美术老师,通过他的言传身教,我了解到了国画的基本知识。在临近高三时,开始尝试国画相关的一些内容,比如白描和书法。所以可以说我在中学美术老师的影响下学习国画、报考国画专业,进入川美后开始了真正系统的学习。
李晶:您如何看待在学习和创作的最初阶段所接受的一些基础技法训练以及传统文化和理论学习?
李杰:我们最初需要学习传统的临摹、写生,然后才逐步过渡到创作。这个过程让我熟悉、了解最基础的技法和创作材料,也了解到中国画的文化底蕴和创作理念?;〖挤?、传统文化和理论就像建造房屋的“基石”和“水泥”,通过学习过程中的逐渐积累和实践,才能获得更多进一步创作的“砖”,没有这个砖的积累就无法建造房屋和高楼,这是无可替代的。

李杰《小宇宙》 58 cm x 114 cm 纸本设色 2023

李杰《秋水》 51cm x 83 cm 纸本设色 2024
李晶:您能否谈一谈从本科到博士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某个或某些在你创作历程中比较重要的节点?
李杰:我从硕士研究生阶段开始真正的个人创作,因为我博士的专业是理论类,所以博士阶段的创作相对少一些。从这一路的创作历程来看,大概有三个重要的阶段吧。第一个是画面颜色的变化,第二个是绘画主题的变化,第三个是我自己一件很重要的作品《面对》。首先比较直观的情况是画面颜色的变化,最初的作品饱和度较高,很鲜艳,有一段时间会变得很黑,过段时间之后又会亮起来。然后就是绘画主题的变化。一开始我主要关注女性和都市题材,后来画面主角慢慢转变为青少年,这些变化是比较重要的节点。
还有刚提到的作品《面对》,是我在川美老校区读硕士研究生时候画的?;锏睦撬淼氖悄持挚志寤蛄钊瞬话驳那榭?,我那时候想表达的是直面恐惧或者它类似的情况。当时这张作品完成后,给我带来了许多感触。油画系的曹敬平老师看过《面对》后认为这件作品虽然非常有趣,但是要表达的内容较多。他表示一张画可能无法承载如此多内容,只需要去繁就简地表达清楚创作意图即可,不需要将所有事情都堆上去。我当时不理解,因为画面上只画了一匹狼和一个小孩,他为什么觉得内容很多呢?
李晶:您认为曹老师所说的“内容”是什么?关于他认为的“多了”,您自己是怎么考虑的呢?
李杰:我当时也在思考“多了”什么,但在一段时间后才明白他的意思。其实这个作品是一个系列,我画青春期小孩和动物,令人恐惧的狼、危险的鳄鱼或受伤的鹿,它们可能代表了一些人或者一些情绪。我想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人与人、人与自己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拿《面对》这张画来说,在曹老师看来,这张画面上虽然只有一个小孩和一匹狼,但小孩的身上缠有绷带,有青春期的痘痘。而狼的周身围绕着红色的不确定的烟雾或者是非具象的一种情绪表达,似乎语言过多,而画面不需要“说”太多话。我想应该是这样的,画面中的表现有时候不要使用太多语言,越简单越有力量。所以我认为这张画给我的印象最深刻,感触也最多。另外就是这张画后来入选了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对我来说非常有意义。

李杰 《面对》 150x200cm 布面丙烯 2009
李晶:您选择青少年作为主角来表现,是否有一个“成长”的概念在里面?
李杰:这与我小时候的经历有关。我在部队大院长大,成长过程中充满着严肃和一丝不苟,在读大学之前我比较内向,不大主动与人交流。后来我考学到重庆,一直在这里工作生活、成长,也在逐渐改变。我记得两千零几年的时候,有一首歌叫《不想长大》,那段时间大街小巷似乎都能听到它。其实无论是音乐还是美术,都会有关于“不想长大”的表达,我的作品是在追溯当时的心态。我还画了一组名为“长不大”的作品,画面里的小孩脸很天真,但身体是成人的身体。比如小男孩是肌肉男,甚至有纹身,天真的小女孩却有非常性感的身材。其实如果在现实生活中有这种形象的孩子是不合适、不舒服的。但是仔细思考后发现当今有些小孩就是很早熟、很累。虽然他们的外形是孩童,但思想很成熟。
李晶:所以您的整段经历、心路历程以及对社会的观察的思考都成为了您作品的一种底色,在作品呈现中是否包含着某种批判?
李杰:其实我在作品里表现出的东西并不代表我在批判它?;嬷杏腥质俏易约海叻质强吹降囊恍┦虑?。艺术创作需要去观察一些事物,观察后总会有一些感触。艺术家必须学会表达,不仅要表达自我,还要关注周围的人和事。我关注的可能不是多么宏大的事情,但是是与我们的成长有关的事。成长的快乐和困惑、委屈甚至痛苦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我在创作的时候恰好回想到的是那个阶段,所以画的也是那个成长的阶段。其实我之前一直认为这样的创作是一种批判。我对从小就被迫养成各种习惯、学习各种技能和知识的孩童抱有切身的理解甚至是同情。但是现在回顾之后,我认为虽然可以有批判,但人生可能大抵应该如此,享受这样的成长和过程也是你拥有的快乐。
李晶:您平时是如何进行作品的选题、构思和创作的?
李杰:我选题比较随机,以前可能是看一张图片、一部电影或者看到某个人的瞬间,就会很想通过创作去表达它,现在更随心所欲一些。每次展开一个题材的时候,基本上都不会只画一两张。从一开始的生涩到逐渐熟练,然后这个系列里可能会跳出几张比较有趣的、让我满意的作品。但有时难免时间一久就逐渐程式化,这个时候我通常会换一个题材或者加入一些别的元素、去掉一些东西来进行调整。就像我画青少年这个系列的作品,一开始我基本上从外界的影响、危险恐惧入手。后来我停止了一段时间,把恐惧画成是从身体里长出的植物,表现一些内在的情感。就像青春痘,是从内部长出来的让人不喜的东西,我们需要包扎缠绕它,但等揭掉包扎之后,疤痕就在那里,甚至会再长一个出来。还有身体上长出的花,是嫁接也可能是由内而外自然生发出来的。

李杰 《花开NO.3》100x70cm 布面丙烯 2010
李晶:当您回溯这些年的创作时,您自己能否梳理出不同的创作阶段?
李杰:能区分出来。以2008年为一个大致的时间分界线,分为女性系列和青少年系列。2008年之前,准确一点说是2005年到2008年之间,我的作品大多是女性题材。我最初画那种“虚幻”的女性形象,画面的一半是人一半是水中人影,中间有一条荧光色的界限,人在水中的倒影像被搅动了的感觉,很虚幻。我想表达的是一个人的真实面与表面。后来在女性形象上加入绑带,这一系列作品被称为“困”。绷带在这里有几层意思,一方面是治愈,另一方面是束缚,绷带治愈伤痛的同时会让伤者失去自由。
相比来说,少年题材会有一些其它的特点。更明确地指向青春的成长和疼痛,会出现青春痘、长花以及动物等元素,而且要更加唯美一些。在这个系列里,我的老师经?;崽嵝盐姨岱阑妗疤鹉濉?,当时我也认同需要提防。久而久之,画面的甜腻在“现”与“不现”之间游离,这种自然的创作状态让我放松和快乐,所以我就不再刻意避讳。

李杰 《困NO.7》 160x130cm 布面丙烯 2007
李晶:在创作一件作品时,会有一个主干思路,但可能也会分叉出一些不同的细节枝芽,甚至出现超出预想的情况,您如何处理这些旁枝末节?
李杰:在我起稿前,会有一个画小稿的步骤,同一主题会多找几个方向进行处理,最终选择一个方向,这是我比较常用的方式。如果遇到中途难以推进的情况,我通常也会坚持画而不是半途而废。因为我可以放开甚至“破坏”原有的预设,有时候反而会有更好的效果。
创作中的交流也非常重要。我隔壁工作室的朋友、同事会经常彼此串门,互相看一看、聊一聊创作。有时候让我纠结和停滞的地方他们会觉得挺好,然后我就又有信心了?;蛘呶胰衔淮淼牡胤剿腔岣龈玫慕ㄒ?。这有一点随机性,旁枝会随着当时的心境而变化,如果旁支能够被我预判,它就不会出现了。
李晶:您有一些作品会在画面中加入诸如金箔一类材料,您是何时开始在国画创作中结合综合材料创作的?
李杰:我的硕导是冯斌老师,他本身就在研究综合材料。在我的研究生学习阶段,冯老师并未刻意要求我在创作中必须使用综合材料,但他的创作和观念对我有很大的影响,这是一种重要的师承关系。我会在跟老师的接触和学习中有意识地去注意如何使用材料,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创作方式。冯老师一直在教育我们不要被材料束缚,只要能创作出好的作品,不拘于使用哪种材料和方式。冯老师的教学方式是开放的,这对学生来说很重要。
关于金箔的使用,最明显的是在《金缕衣》这件作品中,因为我想让这个小女孩身上的衣服亮起来。如果使用传统的国画颜料或者丙烯颜料,可能使用白色或者荧光色,难以达到想要的效果,而且不管怎么换角度,画面永远都是平的。而在局部贴上金箔之后,效果完全不同,它能折射光线,非常亮眼而且有立体的效果。合适的材料用在合适的地方,就会产生特别的东西出来。
李晶:除了金箔,您还在绘画作品中使用过哪些材料?
李杰:我有一件综合材料作品叫《金丝路新速度》,相当于是一件主题性创作。我之前的创作方式似乎不太合适这类题材,然后我就思考如何来表达。因为我家在新疆,我就想起这些年往返重庆和新疆时,那一路的变化、列车的变化、车速的变化等等。这是我亲身经历的,所以我顺着这个思路画了这幅风景画,画面中的高铁是点题的重要元素。
在这件作品中就使用了很多种不同的材料,有丙烯、岩彩、石英石、银箔、喷漆,还有三氧化二铁等。当时画大山的时候,我考虑到需要将山体分为几个层次,上面是硬朗的石块,往下走是土质的坡度,因此想到使用一些石英石等材料来表现。山石也需要分为两大部分,底部山石处理为绿色,类似在绿洲穿行的感觉。因为这些材料的使用,原作中的山石都是立体形状,有各种各样的肌理,原作已经被收藏了。

《金丝路新速度》 230x17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9
李晶:您对重大题材类的作品创作感兴趣吗?
李杰:我自己也创作过一些主题性创作的作品,但不太多。刚结束的“第九届重庆市美术作品展览暨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重庆送选作品展”,我的参展作品是《春的讯息》。那是我带学生外出去新疆写生考察回来后创作的。因为我出生在新疆,我希望画一些我较为熟悉的、与民族相关的内容。如果以后再进行主题创作,我可能首选民族题材,这一类作品的主题性会更强,与我现在这种“情绪性”的主题有所不同。
李晶:您更倾向于哪种主题?
李杰:我认为“两条腿走路”更合适。情绪性或者个性化的创作更像是一种修心,可以随心绘画,而主题创作像修炼。首先,创作主题性作品,尤其是重大题材类作品,它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在确定画什么之后,还需完成素材收集、写生等工作,挺有难度。此外在作品体量上需要有一定的规模,而最终目的是能够参加一些比较有影响力的展览。因为重大题材创作毕竟不是自娱自乐。而如果你想要参展,那就需要在各方面上做出努力,做出提升,所以我说这是一个修炼的过程。冯斌老师跟我提过,有时候我的画主题不明确,这在主题性创作中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因此我的“修炼”仍在进行中。我并不排斥两条腿走路,两手一起抓两手都要硬。
李晶:您参加国很多展览,包括比较重要的国展、省展,那么您认为展览对您而言最大的意义是什么?
李杰:我基本每年都会参加一两个展览活动。首先,无论是参加哪种展览,都会遇到一些平时仰慕的前辈和很优秀的艺术家。能有机会在现场观看他们的原作。有机会通过作品来进行交流,这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其次我认为艺术家的作品在展览中露脸非常重要,观众或者专业人士会通过展览来对你作品进行评价或者批评,给出一些建议。另外,通过露脸,策展人或者批评家会邀请你参加下一个展览,这会激励我去创作更多更高质量的新作品,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李杰 《春的讯息》 210x170cm 纸本工笔 2022
李晶:您现在有新的创作计划吗?
李杰:我创作工笔人物这个系列作品的时候非常轻松快乐,一个暑假里就创作了六张,其中四张已经被收藏了,现在自己手里只剩两张了。所以我计划再继续深入工笔人物这一系列作品。另外目前已有的作品尺幅比较小,我想画一些尺幅较大、画面更丰富的、有一定组合的作品,比如在画面中加入动物、植物和场景使画面更加丰富。这样如果我以后自己计划做展览的话,把大小不一的画幅进行错落排布、展示,展览的节奏感会更好。
李晶:很期待李老师更多的作品和展览,感谢您的分享!
艺术家简介

李杰
1981年10月出生于新疆
2001-2005年 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得学士学位
2005-2008年 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得硕士学位
2014-2017年 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获得博士学位
现为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教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主要参展经历
2024年:
“新征程 新篇章——第八届全国架上连环画展览”,宁波帮博物馆
“第九届重庆市美术作品展览暨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重庆送选作品展”,重庆当代美术馆
"华清杯"新疆首届小幅中国画展,获优秀奖,克拉玛依市文化馆
2023年:
“城市·人物—2023全国高等艺术院校人物画教学与创作展”,上海中华文化宫
“青春心印——第九届关山月美术馆青年工笔画展”,深圳关山月美术馆
“雨花满天——2022全国工笔画作品展”,南京雨花美术馆
2022年:
“重庆市首届小品画作品展”,获一等奖,重庆美术馆
2021年:
“‘华豫风骨’全国综合材料绘画名家学术邀请展”,郑州美术馆
2020年:
“与历史同行:四川美术学院80周年(1940-2020)”,重庆美术馆
2019年:
“周而复始——综合材料绘画学术邀请展”,重庆美术馆
“第十三届全国美展综合材料绘画作品展”,宁波美术馆
2018年:
“第九届民族百花——各民族美术作品展”获铜奖,内蒙古通辽市乌兰牧骑宫
“一带一路点亮捷克”中国画展 Anglo-American University
,布拉格,捷克
2017年:
“时代质感—四川美术学院作品展”,中国美术馆
2016年:
“丝路新语—我们新疆好地方美术作品展”,中国文艺家之家展览馆
“从重庆到巴黎:新水墨新面貌”,法国巴黎市立朱勒·瓦莱斯文化中心
2014年:
“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四川展区中国画展”,成都文选美术馆
“第五届重庆市美术作品展暨第十二届全国美展重庆选送作品展” ,重庆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