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重庆美术馆(重庆画院)所有理论研究人员围绕“画笔下的重庆志一重庆美术馆馆藏风景画研究展”展开了一次现场艺术研究与探讨。

重庆美术馆(重庆画院)策展人耿方龙为大家介绍了本次展览的展览主题和展陈基本情况。耿方龙表示:“本次展览选择的藏品既着眼于学术立场,也注重艺术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创新思维,这些作品汲取了重庆丰富的人文养分,展现出了重庆浓郁的地域特色和风情,有着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

首先,大家一起欣赏了重庆国画院名誉院长马振声的《告别老屋》。马振声擅长以丰富的线条和笔墨塑造人物形象,造型简约概括兼具力度,画面中背着背篓的老人与坐在竹椅上的小女孩虽然穿着朴素,但人物神情生动,马振声将传神写意融会贯通到了人物画创作中,充分表现出了写意人物画的笔墨韵味与抒情功能。重庆美术馆(重庆画院)典藏部主任粱昌华感慨道:“马院长走笔如旋风,笔墨直抒胸臆,他的作品总能让观者产生一种强烈的感觉?!苯幼?,大家来到了晏济元的《嘉陵帆影》作品跟前。晏济元曾任重庆国画院名誉院长、重庆画院副院长,是大家口中传奇的百岁“画仙”,他七岁就从父习书画,古典诗词、魏晋书法,而在他百年艺术生涯里,他一直以中国画的传统根源为立足点,不断地探索与创新。这幅《嘉陵帆影》,笔墨运用灵活、风格飘逸洒脱,将嘉陵江上的景色表现得别具一格,既景深意远,又古朴沉厚,展现出高度的专业性和艺术性,是一幅极具民族风格的山水画佳作。本次展览中表现长江三峡人文与自然风光的作品数量不少,在这些同类型题材的作品当中,重庆国画家吕效书的《天下第一门》和四川美术学院教授张方震的《峡江两岸》让大家印象深刻,吕效书并不拘执于夔门实景的再现,而是把从观察、记录的山川存留的形象记忆,予以综合、增加、嫁接组合成新的画面形象,《天下第一门》将夔门突兀神奇的美景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了恢宏的时代精神,更表现出其良好的写景造境的能力和宏大的心胸气魄。而张方震的《峡江两岸》则是一幅写实绘画的大范畴构架下的油画作品,画面中峡江两岸的山体雄险宏伟,两岸的房屋修建得错落有致,江面上行驶的船舶与山体上高架桥上行驶的汽车相映成趣,张方震以不同于传统写实的表现方法和呈现视角,反映了其重视生活的创作理念和在技艺层面的探索,也体现出了其对三峡库区人们生活方面的关注。展厅中,一幅小巧精美的水彩画吸引了大家的注意,这是重庆画院老一辈画家邹丹的风景写生作品《红岩之春》,《红岩之春》创作于上个世纪60年代,邹丹用明亮的色彩与生动的笔触表现出了重庆红岩村春天的景象,大家一边欣赏作品一边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历史变迁的车轮不断向前,如今的革命圣地早已旧貌换新颜,但这幅既充满了时代风貌,又极具地方特色的作品仿佛让大家听到了往昔岁月的回响。当欣赏到一幅名为《几江帆影》的画作时,重庆美术馆(重庆画院)典藏部主任粱昌华又为大家讲起了重庆老一辈画家刁蓬的故事,刁蓬在对宋元诸家及石涛、黄宾虹、李可染等潜心研习的同时,尤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巴山蜀水情有独钟。在这幅画中,起伏的山峦层次分明,流淌的溪水波光粼粼,刁蓬以酣畅淋漓的笔墨描绘了家乡江津几江的优美风光。在其长达 80 多年的艺术生涯中,他一直坚持写生创作,不断在生活中积累,于传统中出新。最后,重庆美术馆(重庆画院)副馆长唐徳幅表示:“本次精选出来的这些馆藏作品犹如一部生动的历史画卷,记录了岁月的流转和时代的更迭。”

本次展览向重庆市民展示了重庆美术馆重要的馆藏作品,充分体现了本土景观与艺术创作的完美融合,能够充分反映重庆自然人文美术创作的变迁。它让城市每一个阶段的变化都清晰可见,让观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这片土地上美术创作的发展脉络和不断演进的历程,也为研究重庆的地域文化艺术提供了珍贵的素材。